全面開跑


繼10月2日台碳交易平台啟動,並以每噸至少新台幣2,500元開市後,上周二,環境部碳費審議會拍板定案:一般碳費每噸新台幣300元,企業若選擇最高標準自主減量,可適用A方案50元或B方案100元優惠費率。

方案一出,引來環團及業界正反兩極意見。前者認為,費率過低、減碳誘因不足,後者強烈抗議,費率偏高、不利產業低碳轉型。

但觀諸歐盟及大陸碳交易發展歷程,可發現,受本地政府政策調整、納入產業擴容、市場供需及綠能技術進步等因素影響,不論是碳費亦或碳交易價格,均需面臨很長一段時間的波動與調整。

全球碳交易市場概況
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日前發布的《2024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顯示,截至今年,全球已有覆蓋18%溫室氣體排放、58%GDP和近三分之一人口地區碳交易市場正運行中,其中又以歐盟及北美碳市場交易起步最早。前者交易近20年,覆蓋40%歐洲碳排放量,遍及發電、鋼鐵、水泥及玻璃等製造業與商業航空等運輸業;北美市場則以美加州碳交易市場及加拿大魁北克碳交易市場最具代表性,覆蓋各該地區至少70%碳排放量。

截至目前為止,大陸已在北上廣及天津等地建立九碳交易所。2021年7月16日大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上線,並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帳戶的開立與運行維護。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

今年9月9日,陸生態環境部發布徵求意見稿,計劃自2024年起將占全國碳排放量比重15%的鋼鐵、9%的水泥及能耗與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屬行業至少70%的電解鋁行業納入碳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大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運行三年多以來的首次行業擴容,經此擴容,重點碳排放單位家數將由原電力發電行業的2,257家擴增至近3,800家,且屆時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量全國占比將拉高至60%左右。

碳交易價格形成的他山之石:歐盟碳交易市場
2005年,歐盟碳交易市場開市時,每噸碳排放價格訂約25歐元,2006年4月小漲至每噸30歐元;但旋不久,即因荷蘭、法國及捷克等宣布審核後的碳排放量明顯小於配額量(意即配額供給過量),短短一個月左右,碳價瞬即跌破10歐元大關,其後又因2008年雷曼金融危機及2011年歐債危機,將碳價壓低維持每噸10歐元以下區間震盪。

近年來,拜2019年1月,歐盟宣布穩定保留機制、年減24%碳排放配額,以及當年5月綠黨歐洲議會勝選、隔年3月能源股大漲之賜,使得歐盟碳交易價格突破10歐元區間整理,並一路拉升至2021年的每噸42歐元及2022年的平均81歐元。2023年開年,歐碳交易所碳價雖一度跌破80歐元大關,但旋即於當年2月創下每噸100.29歐元的歷史高價,年平均碳價再拉高至每噸85.32歐元。

今年以來,受電力需求下降、可再生能源發電逆勢增長及碳配額供給增加等因素影響,已運行近20年且堪稱全球最成熟的歐盟碳交易市場,仍不免經常出現碳交易價格劇烈波動行情。相較去年的平均每噸85.32歐元,至今年9月底止,歐盟碳市場價格反向下滑至每噸65.03歐元。


受電力需求下降、可再生能源發電逆勢增長等因素影響,歐盟碳交易價格仍有劇烈波動行情,圖為德國Scholven發電廠。

碳交易價格形成的他山之石:陸碳交易市場
2021年7月,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時,係以發電行業為首的試金石行業,目前已順利完成2019至2020年及2021至2022年兩履約周期。開市後第一年,陸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5,089萬噸、總成交金額人民幣(下同)28.14億元,2023年交投轉趨熱絡,配額成交量較2022年增逾4.2倍,總成交金額增幅5.1倍。

今年9月,陸碳權交易開市剛滿三年,共累計成交4.8億噸、總累計成交金額283.24億元。另就陸碳交易價格形成過程分析,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市時,開盤價每噸48元,當天收盤每噸51.23元,一年後的2022年收盤價雖僅小漲1.44%,但2023年年底收盤價已較2022及2021收盤價大漲44.40%及46.48%。今年9月底,陸碳排放權交易價再上衝至每噸99.16元,同比去年底收盤再上漲24.86%、同比2021年開盤價漲幅更高達106.73%,且繼今年4月首次突破每噸100元大關後,今年9月最高成交價再上衝至每噸100.6元。

綜上分析,不論是開市已近20年的歐盟碳交易市場,亦或剛滿三年多的大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交易價格都會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波動與調整。

上一篇裸泳者似乎不少
下一篇A股狂牛能奔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