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亮點
受產業外移影響,港澳台及外資占陸出口比重,從美對中加徵關稅前,即2017年的43.2%下降至去年的28.6%;但同期大陸出口卻逆勢從人民幣(下同)15.33萬億元增長至23.77萬億元。
原本市場認為,那是因為一帶一路等新市場及電動車等新三樣,即時填補了加工出口企業外移時所遺留下來的出口缺口,但梳理今年前五月大陸岀口資料後發現,不受美卡脖子困境影響,成熟製程半導體已繼新三樣之後,成為近年大陸出口新亮點。
同樣產業外移 兩岸差異為何?
觀諸近40年台灣產業移往大陸發展歷程,先是傳統產業因台幣升值首掀外移熱潮,接著中上游原物料廠跟進,然後同樣模式在資通訊產業的垂直外移過程中被完整複製,最後挾台積電等企業競爭優勢,半導體接棒成台灣出口新主力。
無獨有偶地,近十年來的大陸產業外移,也是塑化、紡織及製鞋等傳統產業,早在美加徵關稅前,即已因大陸聚焦產業升級先行移往東南亞發展;而今,受美友岸外包政策影響,在大陸設廠生產的台資通訊組裝產業,不得不重拾當年產業外移記憶,被迫轉向印度、墨西哥及東南亞等地發展。
大陸的塑化、紡織及製鞋等傳統產業,早已移往東南亞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兩岸產業外移時程相差30年,但當下游產業泰半移往海外發展時,大陸和當年的台灣一樣,也是拜中間品出口替代之賜,方能與印、墨及東南亞等新興世界工廠結合的愈來愈緊密。數據顯示,去年大陸出口中間品11.24萬億元,出口占比47.3%,若加計資本品出口,合計占比肯定更高。
另值玩味的是,台灣貴為全球代工生產重鎮,近九成電子產品在海外、尤其大陸地區生產;但近40年來,卻從未聽聞台灣因之出現產業空洞化危機?其最大關鍵在於,占台灣出口及貿易順差比重達40%及53%的半導體產業,始終扮演中下游產業泰半移出時的最強台灣出口備胎。
但而今,受美卡脖子困境影響,大陸半導體產業自主發展路更遙,假以時日,當印度、墨西哥及東南亞等地開始自建中上游原材料及相關電子零組件產業時,沒有了半導體產業,誰將接棒擔綱扮演大陸出口新主力?
我過我的獨木橋
近幾年來,美國依託先進製程設備及AI芯片等禁售政策,迫使大陸無法順利取得或且自製高端半導體產品;但令人意外的是,大陸卻自過自己的獨木橋,全力發展成熟半導體製程產品,畢竟除CPU、GPU及手機通訊等高速運算芯片外,泰半終端裝置仍只需仰賴成熟製程半導體產品。
(一)大肆擴充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
即便全球半導體協會和日本半導體協會統計顯示,受台灣及北美市場大幅萎縮影響,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連三季下滑;但今年Q1,大陸半導體設備銷售反在全球同比下滑2%情況下逆勢暴增113%,以致大陸連四季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
另荷商ASML財報顯示,去年下半年起,中國大陸正式超越台灣和韓國成該公司第一大客戶;不僅如此,去年第三及第四季,對大陸銷售占比甚至來到近半的46%及39%。延續去年對陸銷售盛況,今年第一季,ASML銷售70台光刻機、總銷售金額52.9億歐元 ,但卻有近半收入占比來自中國大陸。
去年下半年起,中國大陸正式超越台灣和韓國,成為荷商ASML第一大客戶。
全球半導體產業協會數據顯示,大陸已確實引領近幾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擴廠風潮;去年全球晶圓廠產能同比增長5.5%,但大陸半導體廠的產能同比增長卻高達12%,且預計今年將再繼續增長13%。為此,TrendForce樂觀預估, 大陸不僅在2023年拿下半導體成熟製程29%市占,2027年此一占比更將再大幅增長至39%。
(二)成熟製程半導體成陸近年出口新亮點
陸海關數據顯示,2020至2023年,新三樣產品出口年平均增長57.7%;其中,對東南亞地區出口同比增長89.3%;為此,市場總是將近幾年大陸出口不減反增的原因,歸功於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等新三樣產品的亮麗出口表現。
2020年,大陸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2千多億元,占當年出口金額占比剛逾1%;但才不過短短三年左右時間,去年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來到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9%;今年第一季,新三樣產品出口同比再增長66.9%,占陸出口比重更較去年同期增加1.7個百分點來到4.7%。
日前,大陸公布今年前五月出口數據,我們發現,比起新三樣,陸成熟製程半導體產品的近年出口表現反更為亮麗;原本我們以為受美對陸禁售先進半導體設備影響,大陸肯定無法完整複製台灣產業外移發展歷程,讓半導體成為避免產業空洞化危機的最强後盾與最亮眼的出口新驅力。
拜產能大幅增加之賜,成熟製程半導體產品已成近年大陸出口新亮點。不僅今年前五月出口同比增長21.2%,占陸出口金額比重,更從2017年的2.96%,跳增至今年前五月的4.47%。
成熟製程半導體產品已成近年大陸出口新亮點,圖為山東省河口經濟開發區某半導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