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有追兵?
拜川普掀起的關稅風暴,很多台商都在掙扎……
要不要到美國投資?
如果只是單純業務思維,那設立辦公室、發貨倉庫、客服中心等業務動作,根本就不需要討論,做就對了。因為美國不只是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美國的人口還從1990年的2.5億人,成長到今年初的3.4億人,30多年間,美國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近九千萬人,當全世界都面臨人口急速下滑危機時,有美國這樣人口蓬勃成長的市場,我們怎麼能不重視?
問題是,台商大多是工廠,所以如果不從業務思維,轉從生產角度思考要不要前進美國設廠,那就看看台積電在美國所遭遇的用工管理、文化衝突、成本暴增等問題,台商難道不會心驚膽跳?我們不禁要懷疑,美國是不是只適合有錢、有資源的大公司?中小台商到美國設廠後,會不會省下了川普的關稅,結果卻賠上了更多看不見、也算不出來的「美國」成本?
一位跑遍東歐、東南亞、印度等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不斷尋找設新廠地點的大陸台商,開玩笑對我說,他現在的處境很像「前有懸崖、後有追兵」,新投資地點的懸崖他跨不過去;待在大陸又得面對窮追不捨、越來越捲的民企追兵,讓他進退兩難。
聽完老闆的話,我回答說這不很正常嗎?台商天生就注定要被懸崖和追兵折磨,如果連偉大的輝達,都被名不見經傳的DeepSeek,一夜間「捲」掉數千億美元市值,那我們還有什麼好抱怨?
對台商來說,有川普相伴的這幾年不會好過,與其討論要不要去美國投資?猶豫要不要在大陸以外建立新工廠?都比不上想好如何應對大陸很捲的環境來得重要,因為除了我們熟悉的壓低成本、價格破壞等手段外,從這次DeepSeek造成的轟動,已經可以隱約看出,大陸將從人才到創意各層面捲向世界,捲遍每個企業,影響每個人。
台商過去強調客製化、差異化等,追求高毛利率商業模式的努力,絕不能只淪為口號,我們雖然要向民企學習,但必須走不同的路,否則很快就會被下一個類似DeepSeek這樣擅長「彎道超車」的大陸民企捲走。
在「前有懸崖、後有追兵」的焦慮年代,我們雖然可以選擇不跳懸崖,但後有追兵所捲起的競爭卻怎麼也躲不掉,只有安寨紮營,把公司的基本功練好,走自己的路,反求諸己才是面對追兵最好的對策。